文/严少涵
作为国内重点高校之一的复旦大学,在以自由学术精神的依托下,校园社团数量巨大,社团活动频繁。学术氛围浓厚的高等学府,鼓励学生自由发展的态度,也符合当下教育改革的大背景。
今天,可以看看这些以学生为中心的社团,发展状况如何?
复旦剧社:“排练演尸体的时候睡着了”
复旦剧社四个字,在复旦的学子心中就是“高级”的代名词。成立于1925年的复旦剧社,是复旦历史上第一个具有正规组织的演剧团体,也是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之一。复旦剧社的第一任指导老师是中国现代话剧奠基人之一——复旦大学外文系的洪深教授。在抗日战争、解放时期,复旦剧社一直活跃在历史舞台上,以演剧形式参加革命和建设活动。

改编自鲍里斯瓦西里耶夫《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期末季上演的《叙利亚的黎明静悄悄》仍然场场爆满。
徐阳光参演了其中的一名女兵索菲亚。每周二下午和周日持续到深夜的排练,再加上期末季繁重的学业,她往往体力透支。徐阳光说:“排练期间,因为太困,演尸体的时候睡着了。”
演员因为对自己的发挥不满意而哭已是稀松平常的事,正因如此,复旦剧社“不仅自己在努力前进,而是一群人一起努力前进。”
同样前进的不仅是演员,还有重要程度不亚于台前的幕后团队。如音效控制人员李蔚然,在每一次排练的时候都要到场,和演员们一起工作。
“演出有失误也是很正常的。”李蔚然回忆,《叙利亚的黎明静悄悄》演出时,曾出现音效放错的事故。演出不能中断,音效人员只能手动控制错误音效减弱,再把正确音效渐强放出。但在观众的朋友圈反馈中,大家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个小插曲,这大概得益于整体工作的协调作用。
复旦剧社的工作和别的组织不同点在于,身处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艺术教育中心下属学生艺术团中,每个成员都有一种责任感和紧张感,因此要考虑到每一种突发情况,每一位工作人员也都要掌握十八般武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