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 烟台大学生网 烟台大学生自己的网站
二维码
您当前的位置 : 烟台大学生网 > 校园达人

【校园名流】 鲁东大学张成良教授:从物理学子到新闻学者:我的渴望、难忘、奢望、和愿望

文章来源:烟台大学生网发布时间:2019-05-27 15:56:07

  作家、诗人、老师、新闻学者,哪个都是他,哪个都定义不了他,他由它们组成,而不被它们限制。

  出于物理学出身的理性和知识分子的坦诚,张成良教授对自己保持着客观的认知,他评价自己智力一般,脸皮太薄,记性也不太好,甚至对自己的情商也不太满意,但是他始终坚信一套朴素的价值观:忠实于自己,始终相信努力和坚持的意义。

  “如果综合各方面,让我为自己的努力程度打分,我能打到90分。”

  

微信图片_20190527154816 

  张成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博士,现为鲁东大学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带头人,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点负责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传播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新闻教育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DV委员会理事;山东省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山东省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库专家,山东省骨干学科实验中心全媒体中心主任;鲁东大学影视传媒系主任。

  在省级以上媒体发表新闻作品1200余篇。在吉林电视台工作期间,先后获得中国政府新闻最高奖项中国新闻奖1项,中国广播电视经济新闻奖4项,吉林新闻奖8项。

  著有:

  1.学术专著《新媒体素养论:理念、范畴、途径》,人民出版社,2015年出版;

  2.学术专著《融媒体传播论》,科学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

  3.学术专著《变迁与调适:西河阳村民俗文化口述传播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待出版);

  4.诗集《北去来兮》,四季出版社,2015年出版;

  5.新闻作品集《为百姓说话》,线装书局出版社,2011年出版;

  6.散文作品集《岁月念想》,线装书局出版社,2009年出版

  曾获:

  山东省十佳业余新闻记者;第五届调研山东优秀指导教师;第六届调研山东优秀指导教师;第十四届山东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共青团中央2014年“镜头中的三下乡”优秀指导老师。

  一进门,还没看到张教授的身影,一阵机器的轰鸣声抢先进入耳朵,这是电脑服务器工作的声音。张教授在电脑上面探出头来,示意“我在这”。他从每天待得最久的工位上走出来,在储物柜旁的书堆里拿出两本散文集:

  “来,送你们一本书,先看着,我马上忙完。”

  拿到手的散文集《岁月念想》出版于2010年,这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大多数文字形成于做记者的五年时间里,被编入了齐鲁散文家精品丛书。他习惯在文字里追忆童年、记录青春、再把人生过一遍。

  他手机里安装了一个测噪音的软件,采访开始之前的测量数据是“60分贝”,相比于环境音,张教授说话的声音显得更加低调。他的声音对应了他的性格:不吵闹,不追逐,平和低调。

  他打开书,反复确认过我们的名字后,笔尖在书页上起起顿顿,一首包涵我们名字意象的四行小诗跃然纸上,他拿出自己的红印章,在右下方郑重落印。

2

  张教授即兴题字

  在嗡嗡嗡的轰鸣声中,张教授握着黄色小茶壶讲起自己几次角色变迁:“如果上大学的时候有人和我说,你大学毕业之后会到省会长春工作,我不会相信的,身边没几个人有这个机会。如果他接着说:四年后你会辞职,去吉林电视台做记者,还是第一名进去的,但是做个五年你又不干了,跑去鲁东大学教新闻去了,还出了书。我也都不会相信的。如果当时真的有人和我这么说,年轻的我一定会回他一句:“你扯谈呢!””

  现实比假设更虚幻,今天如果你有心在百度搜索栏输入“张成良”三个字,弹出的身份不是“物理老师”不是“电视台记者”,而是“新闻学者”四个字。

  “新闻学者”是对他离开电视台以后的简洁概括,是对这些年不断努力、从业界跳到学界的一种肯定。

3

  大学时期在物理实验室

  当物理老师决定做一名记者

  张老师回顾自己的工作经历的时候,将工作分为了两个层次。在第一层里,工作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能养活自己就行;第二层里,工作等同于一种热爱,可以令人像打了激素一样为之着迷、为之甘愿、为之奔赴。

  毕业于吉林师范大学物理学、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学当物理老师,看起来是合情合理的事情。然而在艺术中学的环境里,物理学科并不是一门很重要的科目,它被搁置在一个不受重视、可有可无的处境上,这让当时年轻气盛、渴望站在“舞台中央”的张教授感觉到不到工作的高级意义。

  日复一日,无力感越堆越重,这时候,离开是最好的选择,于是他毅然辞掉了带有编制的高中教师工作。

  成为记者并不是一个偶然,早在大学时期,他就是那个物理专业有名的才子。大二的试讲课上,在清一色的物理知识试讲里,他还记得他的试讲题目是《新闻标题的选取》。

  他以《光天化日之下竟敢“顺手牵猪”》为例,头头是道地讲这个标题为什么好?好在哪里?把台下的师生惊得拉长了下巴。在朗诵课的时候,一首《长恨歌》的脱稿朗诵也使他令人惊讶。在当高中物理老师的时候,他曾代表学校参加全国师生作文比赛,拿到了文科老师都没拿到过的二等奖。

  他用“离经叛道”形容青年的自己。

  2001年,辞掉教师的工作后,他决定为自己的“记者梦”试一把,就去报考了吉林省电视台的招聘考试。考之前他宽慰自己:自己算是半路出家,在这300个人里,如果自己能考到前100名,那说明这么久喜欢文学喜欢新闻,没白喜欢;要是有幸能考到前50名,那真的是挺不错了;要是真的能考进前25名(共招25人),那简直就是不敢想象的事啦!

  张榜公示那天,他做好了十足的心理建设,站在了两张白纸黑字前。他首先看到了右边那张,看了一眼没有自己的名字,把眼光转到第一张纸上,下意识地从下往上数,头越抬越高,心里开始预演落榜,准备转身的时候,突然看到头顶上第一行第一个赫然写着“张成良”三个字,几乎是蹦着冲出了人群,那一天,他被这巨大的肯定和巨大的信心占据:自己是可以干这一行的!

  张教授在自己的随笔里写自己是一个很爱做梦的人。

  采访的前半程,他都在讲述自己的那个梦,眼睛时而明亮时而落寞落寞:“我现在经常做梦还能梦到那时候。”

  他小心翼翼地从储物柜里捧出十几年前那个梦的物证:一叠新闻作品获奖证书。里面有单位内部奖项、市级奖项、省级奖项,还有中国新闻奖这种中国政府新闻最高奖。

4
5

  部分获奖情况

  在电视台的五年时间,他经历过作品屡获大奖的惊喜,也经历过命悬一线的惊险。从社会记者到调查记者,他的形象出现在吉林每个值得奔赴的新闻第一现场,这份工作给他的青年赋予了无限荣光和激情。

  明访暗访、斗智斗勇、斗黑斗恶,在为民请命的新闻理想的支撑下,他用五年的时间,达成了别人可能几十年都做不到的成绩。时光把“小张”变成“老张”,他也把记者梦做到了极致。

  张教授几次提到自己是一个“记性不好”的人,但是说起五年的省台记者生涯,每一次采访的细节、时间节点,他都如数家珍。

  他在随笔的末尾写下:我不想区别生活和梦的界限,只想在把梦做完的同时,完成我的生活,策马扬鞭,从生活驰入梦里,再从梦里返回明日的生活。

6

  在新闻现场采访报道

  我的渴望、难忘、奢望、和愿望

  采访进行到后半程,我问他:“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来形容过去的自己,您会选择什么?”

  他放下手里的茶杯,低头想了一会,给出的第一个词是“渴望”,出于对文字的敏感或者严苛,“难忘”“奢望”“愿望”紧跟其后。

  渴望对应了他的青少年和大学时期,那时候意气风发,每天都有很多想法,也有去实现的旺盛精力;难忘对应了他五年的记者生涯,那是一段因为理想的加持、因为青年人的执着而闪闪发光的日子。

  奢望对应了来到鲁东大学之后那些看起来“不能实现”的目标,刚刚进入鲁东大学的时候,因为学历不够不能任课。他在学校宣传部做事,期间承包了学校各类宣传片的制作。在最初的适应期里,他选择了用学术的方式过渡,开始疯狂写论文,大多得以成功发表。

  2008年成功考取山东大学的研究生,面试的时候考官问别人的都是新闻知识点的理解,到他的时候:“我看《新闻记者》上有一篇论文署着张成良的名字,这个人是你吗?”

  “是我。”然后他的面试内容变成了面试官对这篇稿子写作方法的提问。

  张教授说自己奢望的最终圆满是成功考取人民大学博士的时候,他形容这个过程甚至有点奇葩,人民大学考了四次,在第四次才成功上岸。别人备考都是背书,而他则筹备着自己写书,一边大量搜集资料一边记忆,最后博士考上了,他的书《新媒体素养论》也成功发表了。

7

  五年前,他曾下定决心要在学术圈拥有一席之地。年前,在中国高校科研成果统计分析数据库2018年发布的《全国高校学者中文期刊论文排行榜(新闻传播学)》全国新闻传播学者2006-2018区间学术论文水平排名中列第221位,山东省新闻传播学学者中位列第2位,加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传播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新闻教育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DV委员会理事、山东省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等身份,他兑现了自己当初的决心。

  理想大都和年轻人有关,而年轻又和年纪无关。

  张教授是一个经常提起“理想”的人,他会在朋友圈写诗、在繁忙的工作里挤时间琢磨文字,但他从来不要求自己成为一个诗人或者作家。张教授说,写作是他生活里最纯粹最自由的事,想写就写,不写也没人管,但是只要开始写,就一定是心有所感。

  谈起以后的愿望,他说希望自己可以再拍一个纪录片、一个故事片,拿不拿奖不重要,关键是要拍出自己的东西;然后再写一两本散文和一两本小说,散文现在也写到10万多字了。到现在也就小说没写过了,连主题都想好了,一本是关于闯关东的,另一本是关于新闻记者的,有很多东西大家没看到,所以他想写出来。

  出于物理学出身的理性和知识分子的坦诚,张成良教授对自己保持着客观的认知,他评价自己智力一般,脸皮太薄,记性也不太好,甚至对自己的情商也不太满意,但是他始终坚信一套朴素的价值观:忠实于自己,始终相信努力和坚持的意义。

  忠于自己、对自己诚实,是张教授一生的的课题。

责任编辑:于超

相关新闻

党团榜样EXAMPLE

更多

创业故事INTERVIEW

更多

男神女神PRANKING

更多

烟台大学生网公众号

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