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烟台大学“渔灯引航”非遗传承社会实践队走进黄渤海新区,分别在古现街道海韵社区、大季家中心小学、潮水镇葛家庄村开展了一系列以渔灯文化为核心的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聚焦“老中幼”三类群体,通过社区交流分享、校园教学与手作体验等多元形式,在社区居民心中播撒下非遗文化的火种。

共话渔灯传承,探寻发展新径
海韵社区活动室内气氛热烈,座无虚席。实践队员与社区居民围坐在一起,举办了以“渔灯耀古巷 福韵引新航”为主题的渔灯文化分享交流活动。此次活动主要面向老年人和中年人群体,大家纷纷打开话匣子,有的讲述着与渔灯、大海有关的难忘往事,有的则围绕如何在社区层面推动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展开热烈探讨。
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与讲述,实践队员了解到渔灯节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创新不足、形式单一、节目内容固定等问题导致活动整体缺乏新意,难以满足当代人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同时,当前渔灯节的参与者以中老年群体为主,青年群体参与度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渔灯节的“出圈”。期间,实践队员认真倾听居民们的意见和建议,表示将把这些问题和需求带回去,为渔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收集更多“金点子”。“这次活动让我们看到了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热情和责任,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类似活动走进社区,让非遗文化真正‘活’在群众身边、‘火’在群众心中。”海韵社区居民王先生动情地说。

此外,实践队联合青帆公益发展中心走进潮水镇葛家庄村,开展“拾光印像”高龄老人关爱计划实践活动。活动现场,实践队员与老人们围坐交谈,深入了解葛家庄村渔灯节的历史渊源与传承现状、节日习俗以及背后的文化意义。同时,实践队员为村中高龄老人拍摄照片,记录下他们质朴动人的笑容,定格岁月沉淀下的温暖瞬间。
非遗进课堂,点亮童心梦想
实践队来到大季家中心小学,为小学生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课。活动伊始,队员赵艺欣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孩子们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渔灯节的起源与演变。她讲述了渔民们在长期与大海相处的过程中,如何形成了敬畏自然、保护生态的传统习俗,让孩子们对渔灯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在知识讲解之后,最让孩子们期待的渔灯制作环节将现场气氛推至高潮。实践队员为孩子们准备了丰富的制作材料,并耐心地指导他们进行剪纸、折叠、粘贴等操作,一盏盏色彩斑斓的渔灯在孩子们的手中逐渐成形。在制作过程中,队员们还不忘讲解每一个步骤背后的文化寓意,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不仅体验到了传统工艺的魅力,也加深了对渔灯文化的理解。“非遗文化进课堂是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有益补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审美能力。此次进校园活动不仅让渔灯文化走进课堂、走进孩子们的心中,也为非遗教育探索出了一条‘以文化人、以技育人’的有效路径。”实践队指导老师王鸿睿表示。

拓展传播渠道,焕发非遗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前烟台黄渤海新区第33届渔灯节上,实践队深度参与节日巡游与渔灯制作活动,让人眼前一亮,成为活动现场一大亮点。不仅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纷纷驻足观看,还引起了权威媒体的关注,被新华社、烟台日报宣传报道,让渔灯文化的光芒透过镜头传递到了更广阔的视角平台。此外,实践队联合青帆公益发展中心,使用金数据平台搭建了“渔灯节乐活圈微门户”非遗数字化平台,通过集成文化展示、民俗风情、活动专区、社区交流四大功能模块,构建“传统存档—创意升级—全网出圈”三级跃迁体系,拓展青年一代对非遗文化的了解渠道,助力文化高韧性发展,相关项目荣获第五届腾讯Light·技术公益创造营创意项目。“我们希望用自己的方式,打破传统非遗文化与青年群体之间的隔阂,通过创新展示形式、丰富互动体验,让渔灯节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记忆里的片段,而是真切地活跃在青年眼中,成为他们触手可及、乐于参与的文化盛宴。也希望借助青年的活力与创造力,为渔灯节注入新的元素和内涵,让更多人看见渔灯节在当代依然蓬勃的生命力!”实践队员曹皓雯表示。

下一步,烟台大学“渔灯引航”非遗传承社会实践队将继续拓展传播渠道,丰富活动形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渔灯文化。同时,继续加强与黄渤海新区各社区、学校等单位的合作,推动非遗文化在更大范围内焕发新活力,让渔灯节这一古老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